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洪蘭書單/看失聰家庭的愛思親子教養

【2011/11/28 聯合報】
文╱記者  李青霖
6歲的孩子,能做什麼?對於美國知名作家麥倫.尤伯格(Myron Uhlberg)來說,卻是失聰父親的手語翻譯、患癲癇弟弟的代理家長。

麥倫已78歲,他寫了「父親的手:一個男孩,他的失聰父母,以及愛的語言」這本書,中文版出版, 洪蘭 教授特別推薦。她是在飛機上讀完,非常感動,希望透過這書,讓大家遇到聾人時,態度可以好一點。

麥倫的雙親小時出麻疹,高燒不退失聰;他1933年出生後,家人既驚又喜,擔心聾人生下來兒子也聽不見,每個周末,兩家親戚換了幾趟地鐵到他家,每人帶著鍋盆,趁他睡覺時,一聲令下,同時敲打,他常被嚇醒大哭,大家才把鍋子放下,高興抱在一起:「他聽得見」。

這舉動一直到他6歲才停止,他有更重要任務是當他父母的手語翻譯機,「我的第一語言是手語」,每天都在角色轉換,到菜市場、辦事,必須努力幫父親翻譯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話,一會兒又變成小孩。

當時美國男人喜歡看拳賽,家裡沒電視,只聽收音機,每天下班,父親就抓著他邊聽邊打手語,拳賽是兩人對打,他一下要變甲,一下變乙,還要描述現場氣氛,每次都筋疲力倦,不過也因此,後來靠手語表演得戲劇獎。

麥倫的父親在紐約時報印刷廠工作,一次父親帶他去,才明白這工作只適合聾人,一般人不能忍受。

麥倫幼兒時,母親把他的腳綁在手上,半夜踢動,母親才知道要餵奶;他4歲時,弟弟出生,床就在他旁邊,半夜哭了,他叫醒母親餵奶,弟弟癲癇經常發作,他不僅要叫救護車,還要陪著到醫院,幫忙翻譯,受盡漠視。

整個童年,他忙碌穿梭在聾人和聽人之間,是家人與外界溝通窗口,是失聰雙親的耳朵與喉舌,也是患癲癇弟弟的代理家長,還要面對整個世界對聾人的誤解與侮慢。

洪蘭說,我們應該讓孩子跟不同的人接觸,才能體會別人的辛苦。竹科人都很重視小孩教養,希望今天的訪談能讓大人、小孩都能好好省思。

(本篇專訪內容,今晚6點30分到7點,在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 ,「 洪蘭 老師開書單」節目播出,網址http://www.ic975.com。兩周內網路上可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