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淺談管教新思維

【文/李蕙伶 臺北市康寧國小教師】

近日甫接到一篇網路轉寄的信件文章,標題為〈一位老師的沉痛心聲〉,文中提及一位教書近十年的老師,對教育現況深感心痛與無能為力的想法。他認為人本教育重視學生人權的主張,使得許多第一線教師在面對孩子嚴重的脫序行為時,根本無法管教……,讀畢頗令人唏噓。

 這不禁令人深思:「教師」一職,難道已變成一項需要你在「明哲保身」與「責任」之間做選擇的工作嗎?管教孩子的尺度究竟該如何拿捏,方不致失當?值得思考的是,在一味訴求人權應被尊重的同時,是不是也應對社會環境做出正確的評估?當學生的人權被尊重時,是不是也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學習尊重他人的人權?否則學生似乎只得到放任與自我。在真實的教學現場中,存在不少的師生衝突與誤會對立,聰明的孩子在「零體罰」政策持續三令五申的宣導下,不斷挑戰老師的極限,管與不管之間,也考驗著為人師的智慧與能耐。

 社會普遍存在著對管教要求的認知差異,加上學生、家長等多元、複雜的因素,如何兼顧有效的輔導與合宜的管教,勢必是第一線教師最大的挑戰。或許,「教不一定有用,但不教一定沒用」,身為教育人員,是應該比一般人有著更寬闊的心胸與更堅強的韌性。教育是善行工作的實踐,更是助人的專業,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都是在引導孩子向善,期望孩子都能因你而善。如果我們輕言放棄,那我們如何教導孩子何謂「毅力」?如果我們輕易就被學生的偏差行為打敗,那我們又該如何告訴孩子再接再厲的道理呢?

 身處在此一世代,經常得面臨類似的情境與挑戰,筆者有著感同身受的無奈,卻也有另一番新的領悟與體會。知名作家張愛玲曾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或許我們就比較容易原諒,並能以一顆柔軟的心去包容孩子的行為。換言之,當我們學會寬恕原本所不能寬恕的事情時,才有改變孩子的機會,而「機會」是我們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教育本身原本就是一種「可能性」的價值創造,孩子再怎麼難教,都要相信他是可教的!「難教」並不能成為我們放棄孩子的理由。「零體罰」不代表「零管教」,「體罰」或許是終結不當行為的最快方法,但卻不是樹立以身作則的最佳典範,即便是孩子遵守規則,那也只是因為他受到威脅而表現出來的陽奉陰違。「體罰」頂多只告訴了孩子「不可以」表現哪些行為?孩子卻不知哪些是正向的行為?因此,我們要思考的是,有無更好的方法?而在找到適切的方法之前,也絕不在生氣的時候管教學生,因為那會失準、更會失控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我們無法立即改變孩子的偏差行為,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轉換自己看事的角度,「正向」思考能幫助我們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使我們在遇到挫折時,不會輕易落入憂鬱無助的狀態中,進而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管教並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不斷的嘗式與調整,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絕不僅止於課業的指導,而是對整個人生風景的想望,學校是提供孩子邁入絢爛世界的橋梁,老師就是最重要的造橋者,「教育關懷」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需要的,而且愈是「不可愛」的孩子反而愈是需要愛呢!我相信,「管教」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礎上,才能發揮出「春風化雨」的力量。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付出,正如撒下了「希望」的種子,時機成熟了,自然就會生根發芽。


【2011/12/2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