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給孩子最佳的禮物


【文/楊玲珠 臺北市國語實小主任】

記得孩童時代,曾經聽媽媽說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丈夫非常疼愛年輕貌美的妻子,可惜她有個很奇怪的習慣,每餐的食物一定要丈夫餵食才肯吃,丈夫雖然覺得很麻煩,多年下來,也習以為常。


有一天,丈夫因要事必須進城二週,最不放心的還是妻子的這個習慣,因此他想了一個好法子:用線串起二週份的餅乾,掛在妻子的脖子上,這樣妻子肚子餓了,只要低頭或拿起餅乾就可以吃了。兩週後,丈夫回來,發現妻子早已餓死,原來,妻子習慣丈夫將食物送進她的嘴裡,她沒有拿起東西來吃的習慣。

這個故事也許很誇張,但從我們周圍朋友的身上,不難發現習慣確實左右人生(健康、家庭、事業)。人長久以來的思考模式、態度或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好的習慣終生受用,不好的習慣更改不易,也因此為人父母者對於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十分重視。望子成龍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期待,當孩子還在幼稚園階段的時候,希望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均衡飲食、強壯身體的好習慣;當孩子上學後,希望孩子養成自動自發寫完功課的好習慣;當專家學者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時,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在學校最常聽到的抱怨:「我的孩子沒有主動…的習慣,不像別人的孩子能…。」我們似乎忘了「習慣」的時間性與長久性,在養成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忽略陪伴、引導和練習成自然的歷程。看到孩子賴床,父母很自然的叫他快快起床;看到孩子一回家先看電視,我們催促他快快寫功課;看到孩子有些空檔的時間玩遊戲、打電動玩具,我們叫他快快看書;聽到孩子說作業不會做,爸爸媽媽很快的告訴他答案是什麼;看到孩子笨拙的動作或歪歪扭扭的作品,甚至乾脆幫他做。父母成了孩子有求必應、功能超強的鬧鐘、作業機,取代孩子學習培養好習慣的機會,甚至成為孩子養成好習慣的絆腳石,孩子變得越來越被動、生活基本能力也越來越倚賴父母。

多數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多的愛、滿足孩子最渴望的需求,教育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歷程,追逐有形的物質享受,永遠也趕不上慾望的滿足,何不給他終身受用的無價珍寶—陪伴孩子養成「思考」的好習慣,一個有思考習慣的孩子,他會決定做事情的順序與方式,判斷事情的是與非,建立人際互動的責任與誠信,具有面對與解決各種挑戰的能力,為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礎。您準備好要送孩子什麼禮物了嗎?請陪他養成無價的好習慣!


【2010/8/19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