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22 北美華文新聞】
文/崔芳編譯
紐約皇后區的李太太兒子上四年級,女兒上幼稚園,每天監督和輔導兩人功課頗費功夫。兒子功課多且難,可感覺兒子總是心不在焉,踫到難題更容易分神。女兒的功課大多數是認識顏色、形狀、字母,女兒完成得很快,但李太太檢查時也常常發現錯誤。許多華裔家長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孩子做功課拖拉、潦草、丟三落四或過分追求完美,令父母們一籌莫展。
Parents雜誌專欄作家、撫養七個子女的Rosemary Black建議,家長要對症下藥,糾正孩子們做功課不良習慣。
大多數孩子希望放學後能痛快地玩,他們為自己「安排」有趣的活動,功課總是拖到最後一刻。Black認為,如果孩子存在拖拉問題,家長最好規定他們用於玩耍的時間,譬如每天一小時,然後上好鬧鐘,嚴格執行。如果孩子忘記所留作業,需要經常打電話向同學詢問,家長可向老師要一份每周功課列表,或到學校網站查詢。
在紐約Ossining擔任家教的Cathy Quinn表示,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在何種環境最能集中精力,喜歡拖拉的孩子不一定在安靜的環境中更有效完成功課,她輔導的一個學生在廚房餐桌上做功課,媽媽在他身邊繞來晃去,他沒有藉口脫身,反而能更快完成作業。
有些孩子可能一回家就訴苦,先是老師不公,然後又上課無聊、同學霸道等,拖延做功課的時間,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將一天的不快先假裝放在一個大盒子裡,等完成功課再拿出來與父母分享,但Black提醒家長不要對孩子的抱怨置若罔聞,孩子在學校有問題,盡早與教師溝通。
孩子的功課往往成為家長的功課,這不僅是家長需要陪伴和輔導孩子,而有些「聰明」孩子確實充分利用家長幫忙,把部分作業推到父母手上。紐約亨特大學副教授Tracy Dennis表示,父母要揭穿孩子這種「轉嫁任務」的伎倆,但告訴孩子要依靠自己完成作業,遇到困難時父母不會袖手旁觀。
一回家就寫作業、不到20分鐘就獨自完成作業的孩子,父母應該鬆口氣,不是嗎?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孩子為了節省時間玩,匆匆忙忙寫完作業,但字跡潦草、錯誤百出,更令家長頭疼。Black建議,家長應該限制孩子每天看電視、玩電遊的時間,即使他們提前完成作業,也不能玩遊戲。
Quinn則建議將作業分成兩份,先給孩子一份,讓他做完後自行檢查,確認無誤後再領第二份。
如果孩子有完美主義傾向,譬如花在數學作業的時間太多,算了一遍,檢查一遍,又重算一遍,結果閱讀、社會科學等作業遲遲未動筆。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在紙上寫下孩子當天所有功課,每門功課用不同顏色標註,然後與孩子一道估算每門功課需要花費的時間。Dennis建議家長不要指責孩子做錯題,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文章出處:對症下藥 糾正做功課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