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簡媜 /著《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我希望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憊。我希望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作為一個媽媽,我不想看到以下這些事。
1. 打:
最最不想看到教室裡老師打人。當那隻手高高舉起,那瞬間他不是老師是魔鬼的僕人,教室不是殿堂是集中營;不管以棍棒、手掌或以腳踹,在大庭廣眾下怒氣沖沖打人,尤其對一個孩子動手,他怎麼可能是一個老師?至於性侵,請恕我不在此描述,那人應直接送到監獄或地獄報到。
2. 精神虐待:
不動手打人,但改以丟粉筆、丟茶杯、丟鉛筆盒、丟鞋、丟書、或怒氣沖沖衝到學生座位將他桌上所有東西掃到地上,再吼他:「站起來!」讓他站著上課,讓他的書本文具滾得到處都是,在彎腰像一條狗兒一樣樣從別人腳縫撿回來。這樣做,除了用虐待他人換取自己的情緒快感之外毫無意義,這樣做的人,我們能叫他老師嗎?至於喜歡用「集體凌虐」如全班罰站罰跪吃紙,藉眼見他人受苦以求得極大情緒高潮的人,對不起,「老師」兩字我叫不出口。
3. 辱罵:
白癡、笨蛋、弱智、低能、只會吃、啞巴、聾子……,這些帶著病菌的言詞不應從老師嘴裡吐出來。
4. 絕對權威:
當學生挑戰老師的管理、教學時,可不可以不要像帶刺的玫瑰,而是像溜滑梯,學生可以上得去但他知道爬太高很危險,老師可以溜下來但隨時知道怎麼上去。可不可以不要出現這種念頭:你以為你爸爸是教授就什麼都懂?你以為你媽媽是法官就可以這樣嗎?如果我們死也不會拿老太婆的裹腳布來纏頭擦嘴的話,我們也不應該把惡質惡臭的觀念供奉在大腦的神龕裡。
5. 分數崇拜:
可不可以不要在考卷上打這種分數:九一.五,八七.二五,除了醫院對病人的檢查數據應力求精確之外,我很不想看到這種評分。可不可以不要語帶威脅:「這次考試,七十分以下的人考卷抄十遍!」可不可以不要機械式的重複練習;考過的考卷訂正後抄一遍,次日用一模一樣的考卷再考一遍。你會把吃過的食物吐出來,炒一炒,再吃進去嗎?
6. 攻訐:
我也不想看到或聽到,有老師在學生面前痛罵另一個老師或校長。想想那種場面有多猙獰,那種示範有多可怖;一個老師竟站在講台上怒不可遏地罵另一個老師,說他沒資格、憑什麼、自私……。亂倒情緒垃圾跟隨地小解有何不同?
7. 不回應:
不管家長在連絡簿寫什麼,都不回應。讓家長像失戀的人胡思亂想:孩子沒交給他嗎?老師生氣了嗎?太忙忘了嗎?我的得罪他了嗎?他會對付我的孩子嗎?
8. 政治奴性:
我真的不喜歡校園裡有政治邪氣。可不可以不要談政治,不要談個人的意識型態。我們一定要請政治人物來校演講、頒獎嗎?學校可以公然幫打算參選國會議員的家長發文宣、插旗幟嗎?一個教育者站在政治人物面前,不需要卑躬屈膝。能不能拉出一條嚴謹的界線,告訴所有政治人物:這裡是莘莘學子的殿堂,琅琅書聲甚好,請您安靜。
9. 失控的家長:
我真的也不看到一些失控事件。譬如不理性的家長,把老師當成轄區內的假釋犯,不時予以監督、詰問。我也不想看到因孩子而結怨的家長在校園內對罵。我當然也不想看到鄉愿、永不道歉、從不認錯的校方置身事外。
10.最後一件:讓我想一想。
我想看到一座被愛與熱情包圍的校園,這校園就在台灣,明亮、溫暖、和悅、認真、誠懇,每顆種子在這裡學習發芽,每位老師都塞給種子足以禦寒的祝福。
這最後一件,請允許我先嘆一口氣……。
我衷心想看到老師關愛失親的、貧家的孩子;因為富人與貧家最大的差異在於,當黑夜降臨,富家之子手上有燈,而窮人家的孩子只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