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讀小一,老師發現他上課都不抬頭看老師。原來他上課時,手會不停的一直玩弄小東西。打、罵、說,我都試過,但沒用。如何立即改善上課時手玩東西的習慣?
孩子剛入學,因個人成長經驗不同,回應周遭環境的情況自然也不相同。有些孩子很快就學會遵從規範,有些孩子卻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有的從頭到尾適應困難。
上述孩子的行為樣貌是學校課堂中常見的。孩子不必看著老師,也能吸收上課的內容,資質應該很不錯,甚至有超越一般孩子程度的可能。
想像一個孩子,在內容過於簡單的課堂上,還要端坐在椅子上四十分鐘,盯著說話的人,是什麼感覺?為了要繼續配合端坐在那裡,我們也許得學會如何打發那段時間,透過玩弄手邊的小東西來轉移注意力,好讓自己度過這段時間的煎熬。
面對孩子這類的行為現象,我們可以這麼做:觀察與分析孩子的能力是否有超前跳級的可能,考量是否需要做安置上的調整。
排除這個可能性之外,可以改變上課的方式,例如:提供相關的遊戲,引發愉快的情緒,連結到學習主題上;進行分組學習,增加討論與發言的機會;提供多感官投入的學習,減少單向聽課的靜態方式;以小段落進行,提供適當的休息時間,來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
此外,師長可隨時提供一個完全接納的安全分享空間,聽聽孩子的上課經驗,以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並加以處理,避免不愉快的經驗抹煞了孩子的學習意願。
(楊文麗 諮商心理師)
上述孩子的行為樣貌是學校課堂中常見的。孩子不必看著老師,也能吸收上課的內容,資質應該很不錯,甚至有超越一般孩子程度的可能。
想像一個孩子,在內容過於簡單的課堂上,還要端坐在椅子上四十分鐘,盯著說話的人,是什麼感覺?為了要繼續配合端坐在那裡,我們也許得學會如何打發那段時間,透過玩弄手邊的小東西來轉移注意力,好讓自己度過這段時間的煎熬。
面對孩子這類的行為現象,我們可以這麼做:觀察與分析孩子的能力是否有超前跳級的可能,考量是否需要做安置上的調整。
排除這個可能性之外,可以改變上課的方式,例如:提供相關的遊戲,引發愉快的情緒,連結到學習主題上;進行分組學習,增加討論與發言的機會;提供多感官投入的學習,減少單向聽課的靜態方式;以小段落進行,提供適當的休息時間,來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
此外,師長可隨時提供一個完全接納的安全分享空間,聽聽孩子的上課經驗,以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並加以處理,避免不愉快的經驗抹煞了孩子的學習意願。
(楊文麗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