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宗哲 /師大附中教師
今天在課堂上問了學生一個問題,
如果你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你有什麼想法、你會怎麼做?
A說:「我覺得自己很笨!」
旁邊的B附和:「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坐在角落的C很有自信的說:「那就再走一次,看看怎麼會這樣。」
我緊接著問:「說自己很笨沒用、跟思考問題怎麼解決,差別在哪?」
「前面是在罵自己、後面在想辦法。」C認真說道。
「看到的東西不一樣。」D邊說邊拿著手托著下巴。
「罵自己會讓事情比較容易解決嗎?」我問。
「不會。」幾個學生異口同聲說道。
「責備自己讓人沮喪。」A嘟著嘴說。
B也淡淡地說:「感覺很失敗。」
「有時候覺得自己完了!」E說完,攤著雙手,臉上透露出無奈表情。
「才跌倒一下,怎麼會覺得自己完了?!」我誇張的說。
「不知為何,但就是感覺自己被擊倒了!」E補充說道。
「聽起來好像被重拳擊倒在地的拳擊手,再也站不起來了!」我回應。
在這個多變的時代裡,很多事情都沒有一定的答案,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沒有人可以說得準。今天成功並不代表永遠成功;今日失敗也不代表永遠失敗。但在現今社會中,成功與失敗常被二分的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灰色地帶。在學校,從段考、比賽、活動中就可以看得明顯。有獎有牌有名次,就是成功,其他的就直接歸失敗。段考、比賽、活動的目標究竟是分類定位一個人是否為成功者?或者另有其意?還是它早已被誤解錯用!?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暫時中斷的目標算不算失敗?達不到原先的期待與目標,算不算失敗?如果我們一直只將焦點放在成功失敗與否的結果,那無疑只會讓人生慌張、焦慮和不安。
我們並非全然準備好才開始面對所有人事物考驗。大部份時間,我們都在冒險、嘗試、挑戰。在學校中,常常看到孩子依附在不要冒險的習慣裡,讓自己處在極度安全的舒適圈裡,只做自己會做的,或者放棄一切、裝一付什麼都不願意的姿態。也許是太害怕失敗所帶來的恐懼,很多學生在學習走路的人生初始,已開始熟悉躺著不動的應對態度。進一步的觀察,其實是在擴大對於失敗結果的無法接受,自己心理感到難以接受,視失敗為一個人所遭受到的最大恐懼與災難。只是一旦讓恐懼感覺掌控人生,害怕的這種「心理感覺」就將漫延複製到對所有「事情」的應對上。
在白紙上畫一條藍線代表人的一生,用紅點點綴這條藍線代表成功,我們可以發現人生一生是充滿紅、藍相間的過程。細看甚至發現,紅點的出現不及藍線的頻繁。我們都在失敗中不斷學習、成長、進而真正認清自我為何。所以,一次落空、一次跌倒、一次中斷、一次失誤、一次不如意,豈能算是失敗!更精確的說,每每的這些時刻,都是讓自己重新檢視能力、能耐的重要關鍵。于美人說:「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驗」,失敗的經驗,對於自我更有其正向意義跟價值。
一個學走路的嬰兒不會因為一次的跌倒失敗而從此放棄走路。但人卻在年齡變大的過程,更受失敗限制與阻礙,忘卻嘗試挑戰好奇的人性初衷。把失敗當中性名詞,將害怕未知視為人生常態,允許自己跌倒,記得姿勢與位置不要相同,在失敗中尋找啟發領略的方法、提昇自我的能力、調整目標與方向,我們將會發現失敗讓自己更有體悟與茁壯。
洪蘭說:「生命悲劇不在受多少苦,而在你錯過了什麼」,我的朋友曾經開玩笑跟我說:「有什麼好怕的,反正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打算活著回去」。人一生應就盡心盡興,在許多經歷與過程裡汲取養分,體悟生命所帶來的酸甜苦辣。容許失敗,無畏地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勇往直前吧!
【2011/6/29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