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晚還不上床睡覺,早上賴著不起床,到了校門口又哭喊著肚子痛,很可能是懼學症做怪,最好陪同就醫,找出不想上學的原因,再逐一解決。
這個學期雖已開始近一個月,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研究醫師蔣立德觀察發現,一些已形成長期行為模式的懼學症病童開始浮現,而這些孩子也是最需要關懷的對象。
拿他最近碰到的小威 (化名)來說,國小5年級,個性乖巧內向,從小在單親家庭由媽媽一手拉拔長大。開學以來,就常向老師抱怨頭暈、肚子痛,也常藉故在家裡休息。
媽媽剛開始不以為意,但老師逐漸發現,小威只要一到學校,表情就十分緊繃,下課時間常一個人坐在位子上發呆,與同學互動越來越少,請假次數也越來越多,請假理由更是五花八門。
更嚴重的是,最近他已經無法踏出家門,整天待在家中,不是躺在床上發呆,就是盯著電視看或上網打線上遊戲,根本不想到學校去。
蔣立德表示,像小威這種孩子的內心常處在焦慮狀態,需要心理方面的治療,只是常被忽略了。就生理而言,這些孩子常伴隨焦慮,最常出現的是頭痛和腸胃道症狀,偶爾還出現肌肉緊繃、呼吸不順、臉色蒼白、冒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早上要上學時出現。
在心理認知方面,他們往往高估學校內會引起焦慮的情境,低估自己面對引起焦慮情境的能力,進而對上學有不理性的害怕和恐懼。至於行為方面,從前晚就不整理書包、口語反抗、發牢騷、哭訴及抱怨學校,到上學當天的發脾氣、賴床、抗拒離家、不上車,即使到校都可能不願下車,甚者威脅自我傷害或直接逃跑。
面對這些懼學的孩子,蔣立德建議家長以同理心去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層面的不舒服,並讓孩子知道爸媽在他們遭逢困難時,會陪在身旁面對難關,再一起討論那些學校裡的不愉快情境。
症狀緩解後,不妨鼓勵孩子積極回到學校,面對課業與人際上的各種困難。如果問題無法在一朝一夕解決,除了順利返校外,家長也應和輔導老師進行定期個別諮商,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果孩子長期情緒不穩,除了出現焦慮症狀外,還伴隨心情低落、不安、罪惡感、無價值感、睡眠困擾等憂鬱症狀,就應及早就醫,尋找專業資源的協助。
【聯合晚報╱林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