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立八里療養院臨床心裡師王彩霞分析,學生自殘原因,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或環境造成的,學生的天生人格特質,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都是決定因素。
她說,個性文靜的小孩,如果在校受到霸凌,回到家沒有人可以訴說,或是得到家人精神的支持,就會有負面思想。或是反過來,家中親子關係不佳,在校又沒有交到朋友,沒有同儕可訴苦,也會讓學生感到無助。
以家庭來說,很多小朋友在家是小霸王,家裡根本沒有教如何作情緒管理與如何遵守團體秩序,很多時候是家長本身不知道該如何教,甚至本身的情緒管理就有問題。
因此,心理師會先教家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家長自己就會發現管理情緒並不是那麼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家長自己逐漸掌握方式後,自己表現出來的態度,往往就是教導小孩最好的教材。
學校方面,除了老師,同儕的影響力也不可輕視,曾有好幾個國中,在學校發現「自殘小團體」的狀況。有一個先開始,其他的同學為了表示友好就一起做了。這時只要輔導好一開始自殘的那個同學,自殘現象就會解除。
此外,學校也應重視生命教育。但目前各校都把生命教育都融入其他課程,由於學校沒有查核機制,很多老師懶得教。剛退休的蘆洲鷺江國小學務主任陳麗珠就指出,的確很多老師為了趕課程進度,生命教育被「融一融,就不見了。」
一名不願具名的國小校長說,上級要求將生命教育融入各類課程,但除了生命教育,還有包括兩性、環境、家庭、人權、租稅甚至連媒體素養教育,上面都要求「融入」,「正課都教不完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融入?」這是整個制度的問題。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聯合晚報╱記者王問鼎、何祥裕/新北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