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學什麼,不要像什麼!


文/蘇震泰( 臺北市立松山國小校長)

近來最夯的話題,除了「世足賽」之外,就屬盧彥勳了。
昨天在電視裡看到他,和李遠哲一老一少相互揮拍、縱橫球場,
真是一個美的畫面。

盧彥勳是網球高手,身手矯健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李遠哲是化學專家,也是諾貝爾得獎者,
更是年過七旬的老翁。



還能如此神采奕奕、動作敏捷,實在是令人佩服。據我所知,他年少時是桌球校隊,及長後熱愛棒球與足球,年過五十開始接觸網球。而在其他領域裡,也多有涉獵且成就不凡。因此,他是「全人發展、五育並重」的最好寫照。

記得三十多年前,就讀「北師」時。恩師吳萬福教授曾經訓勉我們說―「學什麼,不要像什麼!」當時年少懵懂,不知涵義。僅以「相信老師,就沒錯!」的心態,將此言深深烙印在心中。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歷練,漸漸地體悟出這句話的真諦。

「學什麼,像什麼!」一般而言是勉勵他人,學習某種領域,就必須具備該領域的特質或標準。而這種標準或特質是長期以來,社會對它的一種「期待」或「觀感」。但是,無論是「期待」也好,是「觀感」也罷,通常都有一定的「指標」。久而久之,即匯聚形成固有的印象或形象。例如:學體育的,就須虎腰熊背;學教育的,就當道貌岸然;學宗教的,就要仙風道骨;學藝術的,則更要灑脫飄逸……

所以,當我們知道日本昭和天皇是世界頂尖植物專家、首相橋本龍太郎和中曾根康弘都是是劍道高手與俳句名人;英國首相邱吉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國總統普丁是柔道高手;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是科學家;台灣企業家許文龍是提琴手……就不足為奇了。

前不久學校為因應111周年校慶,而舉辦運動競賽、音樂會、演唱會、才藝表演……等系列活動。在節目的進行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小朋友確實是多才多藝。他們不僅能馳騁於操場、也能躍然於舞台、更能出色於學業,真是文武兼備、動靜皆宜的全能小學生。在讚賞之下,也讓我更體悟到「學什麼,不要像什麼!」的道理。

小學是基礎養成教育,是學習金字塔的底端,故需既寬且廣(胡適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孩童是自我認知時期,是漫長生涯的根源,故需多元嘗試(如果只吃過陽春麵、就不識牛肉麵之滋味)。因此,松山國小的教育主軸為「多元、適性、體驗、感動、肯定」。

我們提供舞台、創造機會,讓孩子透過多元嘗試,從而認識自我、自我發展、自我肯定、到自我實現;也拓展學習領域、增進體驗學習,使學童藉由身心靈的感動,進而增廣見識、強化膽識、厚實閱歷、充實智慧。如此學生浸沁在既寬且廣的多元學習環境裏,自然「學什麼,就不一定像什麼了!」,而是「做什麼,像什麼!」的全人發展。屆時距離馬致遠所稱頌的:「席上揮毫、江中斬蛟、雲間射雕」的真英雄就不遠了。


【2010/8/27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