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不能不面對的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

【文/林哲仲 臺北市平等國小教師】

我是一個六年級的老師,在我的小學與國高中時代:看見民進黨的崛起、五二零農民運動的街頭抗爭、野百合的學生靜坐運動;更看見報禁、髮禁、戒嚴的解除,簡單來說,我們這一代的老師,正是在一半限制與一半自由的氣氛中成長的一群。除此之外,我們這一代的老師,還是師範教育體制下的『末代公費生』。


從前在實習的時候,師範教育體系給了我們許多當老師的『規範』與『良心』,尤其是畢業之後的實習生活,比在學校時所演練的各科教材實習法更真槍實彈,更獲益良多。多年前有一則廣告台詞是這麼說:『我是在當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而我的確認為:『我是在當老師之後,才學會當老師的!』這些年來,學生的成長與校園中發生的故事,都讓我感到充滿希望與力量!

然而,我們的社會在改變,環境也在改變,而且以一種畸形的角度在偏移著,尤其是針對教育議題這一塊,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擔任高年級的老師這幾年,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升上高年級之後,有許多生活自理的能力都不夠,舉例來說:不會綁鞋帶、不會洗碗、不愛刷牙、不愛洗臉、亂丟垃圾、缺乏公德心、挫折容忍度不足、懦弱、控制力不足等………在這麼多的能力不足中,簡單一句,就是缺乏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的訓練。

然而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到底該如何教呢?要教什麼呢?

我發現,老祖宗的遺留下來的明訓中,很早就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了。朱子格言中的前幾句,就明白告訴我們:『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是的,沒錯,先從打掃開始做起。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打掃與清潔的能力,就算已經進入大學,情況依然嚴重。尤其這十多年來,有許多學校乾脆以『學校過大』、『學生打掃不乾淨』等理由,把清潔學校環境的工作外包給清潔公司。這小小的改變,卻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更有一些家長,大聲疾呼:『我的孩子是到學校學習的!不是到學校學習打掃的!』

於是乎,許多老師也聞之卻步,就這樣,生活教育堅持的防守線一道一道撤退了。我們姑且不管打掃算不算學習,但現在許多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大人做得太多!』一天從早上開始,從老師到家長,我們都給孩子最好的、最方便的、最乾淨的、最簡單的、最……..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只會要求別人,卻不會要求自己。但最可怕的是等到他長大之後,卻還習慣於別人把這些事做好、應該把這些事做好。但回到自己身上,他卻什麼都沒有,甚麼都不需注意。

再者,現在的教育環境要老師多鼓勵孩子,要老師給孩子更多舞台與機會,然而,在長期這樣的風氣之下,我們卻發現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明顯不足。我主張應該要讓孩子學習適當的挫折,並且學習等待與尊重。教育的確是需要愛與良心的工作,但過度強調愛,卻忽略了給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挫折中成長』的機會,我們只會教出一群自大與狂妄的學生。這群學生將來長大之後,不會關心社會議題,更不會照顧弱勢,將成為永遠的『小學生』。

文初我曾提及的,我們這一代的老師,經歷了台灣社會最大變動的年代,由封閉轉往開放,由戒嚴轉為民主,我們接收了美式教育的開明與自由學風,但卻很少思考那從小到大,印象中刻板的升學主義帶給我們什麼?考了好高中,讀了好大學,進了好公司,然後這一輩子就衣食無缺嗎?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是否該回過頭好好思考,在安親班林立街頭,分數考卷漫天飛舞的氛圍中,什麼東西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必需品?

我認為,那個必需品,就是品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因為這兩樣東西,可以讓學生帶著一輩子,而該如何做呢?就先從打掃、尊敬師長、洗碗、服務他人、同情別人、幫助別人、珍惜物品、尊重生命等這些事情做起,否則再好的國英數理能力,也不過是成就另一個『宇宙無敵大怪獸』的開始。

而這些成長之後的怪獸,將不會成為社會的可靠份子,而是一顆顆的不定時炸彈。炸彈爆炸時,就是我們的社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時候,再在報紙與媒體上批評教育,是否能挽回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010/6/15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