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教育的兩難


文/蕭又齊(臺北市逸仙國小教師)

關心孩子教育與成長的老師或家長們,可能都面臨過一個困惑與兩難,就是到底該提供給孩子一個更高更強的標準與方向來鼓勵和鞭策孩子呢,還是應該讓提供一個較寬較平的尊重和接納,來讓孩子思考與選擇?


我們一方面在追求優質、卓越與競爭力上著力,另一方面卻也盼望能夠朝著多元、尊重與適性發展來疼惜與培育我們的孩子。 這兩者到底是相容相契、並行不悖呢?還是有著根本上的對立和矛盾呢?值得我們來思考。

以芬蘭教育為例, 這個國家曾連續多年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 )「全球競爭力」冠軍,教育制度被認為全球最優、國民閱讀率和教育程度也位居世界之冠。他們從小就標榜不分類、不排行,教育孩子所有的事物都是好的,透過自動自發得精神來培養孩子追求夢想得力量,大人只是站在一旁陪伴和共同討論,不做強力得引導。他們寒暑假沒有作業,學校也不開輔導課,讓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去探索自然與人文,給予最大的空間和選擇權。

但是相較於芬蘭的開放自主,在教育評比上也名列前茅的日、韓、台灣的老師與父母們,則傾向於投入較多的主導和鞭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在課程的設計上,做了許多加深加廣的規劃和實施,也安排了許多的課業或才藝的補習,希望透過成人的引導,能夠及早建立更好的學習架構,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和作為。

在教育上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會產生不一樣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優質卓越的觀念,常常會朝向更強的學科知識、更紮實的基本學力;多元適性,則會朝向比較寬容的多元發展 、較重視才藝與興趣的培養。標準化、共通化是一種便於管理和掌握的方式 ,有利於推動和檢核,在教學或學習上,如果能用一套模式去管理,當然容易有效提昇某些數據,菁英化、卓越化,讓課程的規劃更趨於統一性、工具化,以便於更有效的與世界同軌同步,但是這種標準化,卻容易造成師生個別性的壓縮或扭曲,引發其他層面上的問題和影響,各有其優缺點和考量。

教育政策或課程規劃無法脫離社會文化而獨立,教育研究更是深受社會思潮演變和價值觀的影響,當社會一片追求優質、卓越、競爭力時,適性發展、多元智能和個別差異就容易被忽視,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吳京教育部長上任的第一天去拜訪王永慶時,王先生會說:沒有教育改革,只有社會改革。但是教育不應該被社會潮流牽著鼻子走,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所定見與涵養,來形成新的社會共識與脈動。到底要朝向卓越還是適性?相信真理會越來越明,有賴更多教育工作者來深思與發聲。




【2010/8/7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