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消失的稱謂

【文/ 陳智蕾  臺北市五常國小教務主任】

到某國中參加一場教學成果發表會,結束後用餐,承辦學校貼心地安排學生幫忙收拾會場,其中一個學生向著用餐的老師們走過來,他的任務是幫老師們處理餐盒,「吃飽了嗎?」學生向一位老師開口,隨即收走用後的餐盒。一個接一個,同樣的問句,沒有稱謂,語氣聽來也不客氣,我從遠處聽著,直到自己也被這句話驚嚇而回神,正思忖如何告訴這個學生以更有禮貌的語言表現出助人的行為,他已轉向下一個老師,繼續用相同的語氣問:「吃飽了嗎?」

這學生有錯嗎?我返校後想了很久,很明顯學校安排服務的學生,讓在場老師用餐後不必自行整理,是為了表現對老師的尊重和體貼,但為什麼反讓人感到如此不舒服?我認為學生並未發現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妥,所以他反覆地使用相同的說法執行任務,但省略了對人的稱謂,缺少了「請問」、「您」等詞彙,讓人感覺不到提供協助的善意。

或許這樣的語句在生活中已司空見慣,根本無須大驚小怪,但正因為這樣的語言表達越來越成為常態,才值得我們思考消失的稱謂、省略的禮貌背後,所隱藏令人擔憂的生活教育。仔細聽現在孩子與父母、師長的對話,言語中逐漸失去長幼的禮節與尊重,在父母、師長慢慢將自己與孩子間的關係定位於「朋友」,似乎說話的禮貌也變得不重要。其實多數的學生並非真的沒禮貌,而是不知道如何表現禮貌,若是老師或家長不能在生活中適時的教導,甚至認為言語表達並不算什麼,學生學到的便是禮節的多餘,是錯把「無禮」當「率真」的言語表述方式。

言語的禮貌,並非強調「階級尊卑」或「打恭作揖」的客套,言談間加上對人的稱謂、用「請」、「請問」等詞彙,是對他人的基本尊重。前些日子媒體報導一位女子見到準公婆只用「喂」來稱呼,造成雙方嫌隙使婚姻生變,姑且不論此新聞的真相如何,都顯示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語言是重要的橋樑,沒有合宜有禮的語言表達作基礎,更遑論表現出恰當的行為舉止。言語更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展現,越形簡略的言語,越顯出文化的稀薄,我們希望傳承的言語為何?我們期待下一代的文化展現是何種風貌?

從消失的稱謂,談品格教育的推行未免過於沉重,但身為老師和家長,教導孩子以尊重他人的態度,表達出適切的言語,是時代變遷中不應改變的生活教育。當大家急著要求孩子的課業不要輸在起跑點,有禮合宜的待人接物態度,是否也值得我們重視?與其批評孩子們欠缺禮貌,我們更應反躬自省:是否大人在日常的對話中,未能提供孩子仿效的模範?是否在生活中,我們並未教導孩子有禮表達方式?是否孩子們的公民素養,只是教科書上的知識,並未落實在行為中?

「老師,請問您吃飽了嗎?」如果孩子這麼問,讓人感受到的溫暖將遠勝過實質的幫忙,簡單的稱謂,加上禮貌的請教,突顯了人際間的尊重,餐盒回收大人可以自己來,屬於這個世代語言展現,是大人小孩皆要努力的事。

【2013/4/1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