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愛

 【文/彭惠儀 臺北市國小候用校長】

走進課堂裡,看見四年級的翔翔正在進行「二分之一成年禮~十歲的紀念」宣誓,他選擇學習製作鬆餅,在園遊會時將義賣所得捐助育幼院童。而在另一教室風景裡的孩子們,則把愛心分送到國外,孩子們正用喝完的多多瓶裝入零用錢,在罐子外畫著跟非洲小孩手牽手的畫面,用「多多的愛」幫助西非的孩子一圓蓋教室的夢。而另一所位在草莓故鄉的學校,則選擇發起草莓義賣活動,募款為鄉內許多新住民媽媽的故鄉-「越南」兒童建造乾淨的水井。這些感人的故事讀來篇篇動人處處美麗,「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是這群孩子共同的夢想!他們以溫暖的行動,實踐他們對世界的愛與關懷。

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提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應能夠團隊合作並具有高度的感受力和同理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學習:內在的寶藏》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首為「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2001年歐盟則將「人際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列為未來教育應具備的能力。顯見合作、同理、人際互動將成為孩子迎向全球化時代的關鍵能力,而學會付出與學會愛人則是與人相處的核心元素。然而,臺灣正走向少子化的趨勢,獨生子女的教養漸成考驗,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手足間的互動、分享與合作,因此如何在學校課堂中提供學習情境,陪伴孩子從體驗中感受,學習愛自己愛他人就成了我們重要的課題。


走進教學的現場,我們看見許多的學校從轉化課程提供豐富的體驗情境開始:如以二分之一成年禮宣誓服務學習、以課堂所學之技能關懷或提供弱勢兒童協助、轉化課文內容走入社會辦理真實參與式的活動、結合重大社會事件辦理主題式關懷活動。其次,在學習模式上可以嘗試轉換學習模式促進同儕合作:如運用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給予孩子需團隊合作的任務、創造自然的合作情境、變更作業形式增加團體作業、推動具童軍理念的分組模式等。最後,培養孩子愛的感受力,從差異學習理解與尊重:如以特教體驗同理弱勢兒童、以城鄉交流體會城鄉落差、以國際交流或課程進行國際文化理解,培養孩子從感受差異進而同理尊重,成為可與同儕合作,可與世界多元融和,具體展現世界公民的愛與關懷。
 
 走入教學的現場,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共同耕耘的沃土,在課程與教學的實踐中看見孩子的改變,每每讓人感動不已,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愛,讓世界更美麗!


【2013/2/6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