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是讓他懂,不是要求他會

【文/李宜勳 臺北市實踐國小教師】

一位老師來我教室觀課後,對於我班上學生的上課理解和反應表示嘉許。說著說著,就抱怨起她班上的學生,相同的概念任由她說了好多次,學生的上課反應和學習成就,依然達不到她的標準。

「妳要求太高了?」

「是學生的程度太低了!就拿西遊記那課來說,課文各段落的情節起伏,我利用折線圖畫了三次,有的學生就是不知所云。我下星期要拿另一篇閱讀的文章,來讓學生畫折線圖,我要求他們一定要懂,一定要會。」

「那一課喔,我直接用折線圖的方式來解釋段落的情節起伏時,我班上很多孩子也是不懂。後來我讓他們改寫課文成劇本來演戲,後來又找音樂老師幫忙,讓學生將段落的起伏轉換成五線譜上的音符,並且將它演奏出來,學生分組討論得熱烈,才兩節課大家就完成了。」

「有用嗎?這麼耗時間……」

「有用啊!演戲就好玩,情節緊湊緊張或是舒緩和諧,透過戲劇表現最明顯了;要畫譜,要吹直笛,學生可喜歡了。至於時間是長了些,就運用一些彈性時間了,最後在畫折線圖的時候,幾乎是駕輕就熟了。」

 後來這位老師拿了我的學習單回去操作,我也利用一節課去觀課。她們班的討論比我自己班上還熱烈,有的組別畫出來的譜,幾乎是一首短曲了。

「這篇課文的情節好有趣喔!忽快忽慢,有高有低……」

「原來作者運用情節的起伏,來傳達出情感和情緒……」

 聽到學生如此的說法,我想他們真的懂了。

 在遠見雜誌看見遠距教學、影像教學似乎在升溫之際;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也似乎真的可以讓學生坐在螢幕前,就可以學習。但是人師這個角色,依舊無法被取代。因為各種程度和能力的學生都有,教學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在教學現場的教師,才能因地制宜、適性而教。

 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是想辦法讓他懂,而不是只要求他會。讓他懂,知識才能根深蒂固,才能變成能力;要求他會,徒有表面功夫,落得「一目十行,過目即忘」。所以,教師得增強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教法能夠轉換和創新,學生才能學得快樂又踏實。



【2013/2/7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