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陳佳蕙 |
【2012/4/10 聯合報】文╱Sophie W(新北中和)
我認識一位很有巧思又秀麗的女孩,她原本喜歡服裝設計,卻順從父母的要求,讀了護理,因為父母認為護士是一份穩定的工作。
她出社會後,在醫院工作,認識了一個做小生意的男友,兩人相知相惜,是朋友眼中合適的一對,但她後來卻嫁給了一個也在追求她的醫生,因為她父母認為醫生的條件比她當時的男友好。
結婚後,她想繼續工作,但醫生丈夫要她專心在家當「醫生娘」;她想回頭尋找年輕時的夢想,學服裝設計,但丈夫覺得「做衣服」這種事不高檔,不肯讓她去。就連她之前的朋友,甚至娘家的親戚,丈夫也都不鼓勵她來往。就這樣,她漸漸遠離本來的生活圈,成為籠中鳥。
接連生了三個小孩後,她已經完全和社會脫節,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而此時她卻發現自己信賴的丈夫,在外面養小三,丈夫還揚言溫順的她沒有見識,跟不上社會的脈動,也不懂得生活情趣。
這一陣子,很久沒有和朋友聯絡的她,反常地常找我們幾個朋友訴苦。
言談之間,她怪父母不讓她學自己喜歡的服裝設計;怪他們要她嫁給醫生老公;也怪當時的男友不爭氣;更怪老公不要她工作,卻又嫌她跟不上社會;怪老公一直要她生小孩,但生了三個後又嫌她臃腫;怪朋友們不跟她保持聯絡。總之,從她口中說出的,什麼都是別人的錯。
我們幾個朋友聽得好累,也感覺得出來,是她執意讓自己一直當個「受害者」,以避免承擔自己做選擇的責任。
或許受害者的角色容易博得眾人的同情,但陷在受害者的情境中,那份苦還不是自己要承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