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看「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談高關懷學生的輔導

【文/何文正 臺北市大湖國小主任】

「哈佛」,聽到這兩個字,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它是世界最項尖的大學,其次讓人想到的是—它的學費也高的嚇人。一個父母吸毒、染愛滋,幾乎無人聞問,長期只靠著救濟金過活的家庭,如何能培育出「哈佛女孩」呢?這樣的故事背景確實吸引人。恰巧今年度的輔導主任會議,主辦學校送每一位與會主任這本書,從開完會就很想看,但因雜務甚多,再加上幾本先前買的書尚未看完,一直沒有空閒可以細細閱讀這本真人故事,直到寒假,總算能一睹本書。

 書中主角「莉姿」,生於一個父不父、母不母、幾乎天天挨餓,無以溫飽的家庭環境,從進入學校開始,長有頭蝨的頭髮、因沒洗澡飄散的異味,就注定她要被邊緣化、被瞧不起,被孤立,被標籤成不受歡迎的校園另類人物。這樣與學校格格不入的她,始終認為學校是個不友善的地方。從小學開始便是遲到、翹課的常客,靠著資格檢定拿到了國中的文憑。十五歲從青少年收容所出來以後,開始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無家可歸,翹課,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只見她日漸走向自甘墮落、自我毀滅那無可躲避的結局,有誰能寄望會有奇蹟讓主角成為人人羨慕的哈佛女孩呢?全書約400頁,前300頁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走不出父母陰影,找不到人生方向,幾幾乎乎是在複製失敗父母的人生,讓人不忍卒讀。而後100頁,我們看到了深夜盡頭的黎明曙光,終於出現。「人文預備學校」派瑞老師的接納,是讓主角的人生獲得轉變契機。想想,如果沒有派瑞,如果遭遇的盡是冰冷的拒絕,再旺盛求轉變的企圖心,終將被澆息,那麼,主角終將走上滅亡的人生。

 看書的歷程始終讓人歡言不展,因為內容太悲慘、太寫實,不時會讓人聯想到學校裡的高關懷個案,這些個案幾乎人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人生故事,而這些故事仍是現在進行式,還看不到黑暗盡頭是否有曙光。從主角「莉姿」成功的實例,我認為家庭背景固然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人生的成敗並不完全取決於家庭;學校無法改變孩子的家庭,但學校卻是扭轉不幸持續發生的主要力量。以下幾點是個人初淺的體悟供親師生參考:

 一、真誠的接納與關懷:每一個需要高關懷學生,要的不是同情,也不是降低標準的特權,而是真誠的接納。就如同派瑞老師對書中主角「莉姿」一樣,不帶鄙視的接納,傾聽孩子的聲音,給予生活中的關懷,但不是過度同情的予取予求。

 二、建立孩子「自我認同」:高關懷學生常常自我放棄,常因為家庭功能不彰而不想學習。先天上,這些學生在文化刺激較一般學生不足,所以學習所遭到的困難也較多,再加上進入校園後,物質資源比不上其他同學,常讓這些孩子感到處處受挫而自暴自棄。他們易將所有的失敗都歸因為無可厚非,是家庭造成的,所以原本可能只是功課落後的他們,變成更多的行為脫序的問題孩子。故要建立孩子認同自己只是家庭背景不如人,不是樣樣不如人,更不該以此為由自我放棄。

 三、建立孩子「自助天助」的概念:在給予溫暖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先認清現實的環境。予以不斷的鼓勵、打氣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拿出勇氣去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家庭因素,讓孩子知道一味的抱怨無法改變現實,唯有認真、努力才能突破人生的逆境。週遭的人可能在物資上予以協助,可能在生活上給予關懷,但真正能「逆轉勝」,就得靠自我覺知與自我督促。如同主角「莉姿」一樣,在高中時期覺知混混噩噩過日子,最後只會重演父母不堪的人生,唯有立即的覺醒,才能獲得人生的救贖,而她憑著過人的毅力做到了。讓孩子相信自己,只要有決心,自助者天助,一樣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春天。

 書中主角「莉姿」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隨身一直攜帶著一枚母親丟掉的硬弊,這是一枚勸人戒毒的宣導硬弊,上面寫著:「主啊!求您賜予我平靜之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物,以及,讓我擁有能力分辨兩者差異的智慧」。不論是站在輔導者的角色,或者弱勢被輔導的學生角色,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一段話,讓我們一起發揮智慧、提起勇氣,共同去面對與接納人生,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一切吧!

【2012/3/26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