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淑賢老師 /興華國小】
「游」於藝、「淑」世齊、「賢」良德,不僅是名言佳句,也是興華國小教師游淑賢的名字。一手推動興華國小書法教育的她,以書法陶冶孩子品性、建立自信,更改變家長與孩子對書法的刻板印象。
游淑賢出身小康家庭,求學過程相當順利,但考高中時父親經商失敗,使得她走上考師專一途。由於父親經營電器行,家中每天都在播放音樂,她自小便對音樂相當有興趣;但喜愛挑戰的游淑賢認為,自己的語文並不突出,因此選擇師專語文進修,在一番努力下,果然大放異彩。
音樂之外 沉浸書法
然而,游淑賢並不因此放棄音樂,她拿零用錢投入學習鋼琴,但心中一直遺憾無法進修書法。畢業後領到第一份薪水,她立刻拜師學藝,希望未來遇到願意推廣書法的學校,能與學生分享學習書法的樂趣。
民國88年起,游淑賢在班上推動共讀繪本,開啟「傳家寶被」第一代的深度思考與討論對話,並以多元活動激盪班級兒童在閱讀上的興趣與熱忱,全程教學活動更被紀錄在「打開一本書」123的書中。
但她的創新教學能力,並不囿限於推廣閱讀上。興華國小早有規劃要推動書法教育,但因教育政策丕變、社會變遷等影響,書法教育已不再為家長、學生甚至老師重視。久而久之,教師也未再進修,缺乏專業能力,書法教育推動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興華國小的書法教室鮮少使用,僅幾位愛好書法的老師會在教室內練習。
推廣書法不遺餘力
游淑賢表示,教室半荒廢,看起來髒髒舊舊,讓小朋友誤以為寫書法就會搞得很髒,加上以前的書法教育相當死板,缺乏互動,無法全面提升每位孩子能力,小朋友就會更排斥。游淑賢認為,根據九年一貫學生能力指標中的「寫字」能力,孩子不該只會學寫硬筆字,書法與硬筆字若好好配合,也能相輔相成,因此她著手營造書法情境教室、規劃3至6年級的書法課程,於5年前正式推動興華國小的書法教育。
興華國小每隔一週上一節書法課,游淑賢不訂購坊間的書法教材或練習簿,因為坊間編寫內容過多,內容又多偏重技能部份,認知、情意部份非書上教材所能涵蓋的,加上字體不夠大,不適合3、4年級年幼大肌肉運動神經的生理發展。游淑賢自編內容,以符合兒童字大量少的精緻學習,配合學校活動、重大議題辦理活動,讓孩子能結合體驗、察覺、實踐的綜合活動精神,好好玩書法。
高年級則字體則依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寫字「教材編選原則」編選範寫,加上不同主題的創作,作品用紙與5年級相同,字數略微增加,內容也酌量加深。除此,為了提供多元創作題材,游淑賢會為同一教學主題編寫同班不同組的7種內容,或蒐集到讓每位小朋友書寫不同內容的資料,以及每個人落款用的名條,提供小朋友練習與創作。
游叔賢在帶孩子寫書法時,會帶孩子認識字的結構,她自創「三合一新口訣學習法」。她透露,每次上課她會先透過板書或投影片範寫,以「壽」字為例,在要寫第一筆劃時,會先說聲「好」,此時孩子就得拍兩下手;拍完後,游淑賢才會寫下第一筆,寫時並念口訣「提按轉題溜收筆回來」,讓孩子內化筆順寫法。
範寫完後,游淑賢會讓孩子自行練習,此時換她拿起響板、鈴鼓或任何能發出聲響的工具,當成孩子在她範寫時的拍手聲,「這是為了讓孩子的進度齊一,每個人寫的速度就會差不多,又有師生互動。」她一邊走到每位孩子身邊,觀察孩子寫得好不好、糾正指導。
透過筆墨體會人生
游淑賢得意地說,自己的書法課絕不僅是教孩子「技能」而已,她希望透過書法讓孩子體會、學習其他能力。如教「工具」時,便會教小朋友愛惜環境設備的品德;每當有孩子書寫時偷偷說話,她便會請孩子放下筆到外頭休息1、2分鐘,「因為說話會干擾別人」。
此外,游淑賢會在課堂上講述許多名家故事,讓孩子培養情意認知,藉機辦理書法家的說故事比賽,讓書法教育回歸語文教育本質。每學期末,她也會將孩子的書法作品懸掛在走廊上供人觀賞,孩子潛移默化懂得欣賞、批判,也會因為自己作品將被刊登而努力習字。
游淑賢說,透過書法教學情境的經營,多數小朋友學會「進教室保持安靜,是一種尊重別人的行為」、「書法課中的許多規矩,是要培養我們的好習慣」、「老師上書法課時,會讓你專注」的師生互動,改變了少數特殊行為的小朋友,安頓她們的學習情意、引起她們的開心、好奇;幫助她們轉移挫折,得到肯定,讓書法教育能也發揮「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負責、整潔的習慣」、「紓解學習壓力」、「養成優雅氣質」等等。當然也協助少數特殊需求學生調整「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困擾」等潛移默化的輔導功能。
在興華國小的書法社團中,有一位資源班的學生,寫字並不特別好看,但卻異常認真,即便游淑賢要他重寫幾次,他也不會生氣、跺腳。游淑賢透露,這位小朋友來寫書法,是因為母親希望,另一方面是這位孩子發現自己在寫書法中獲得成就。「孩子需要的就是鼓勵,我也會讓這位小朋友參加比賽,名次不見得好,但對孩子來說已經很不得了。」
游淑賢回想教學28年的歷程,最常回學校看她的學生,大多是被她教過書法的低成就孩子。游淑賢說,其實自己做的便是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上,激發小朋友的潛能、改變她們的氣質,肯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給予鼓勵及一視同仁的對待而已。「機會常在,但只給需要的人;也只被需要的人運用或轉化。」她未來將持續在崗位上努力,希望更多愛好書法教育的老師創新教學,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書法教育。
【2007/10/3 臺灣立報 】